联系我们

联系人:谢老师(先生)

联系手机:18810288978

固定电话:400-6389568

企业邮箱:3250057462@qq.com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泵阀网上看到的,谢谢!

今日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泵阀网资讯
    贵州日报声明公告登报-黔西南日报遗失登报流程
    发布者:sm8899  发布时间:2021-06-11 15:56:58  访问次数:113

    /微信:185-8586-3136QQ:3250057462

    贵州登报,登报价格,遗失声明,联系方式

    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民族报,法制生活报,西南商报,贵阳日报,贵阳晚报,遵义日报,遵义晚报,黔西南日报,法制日报,中国商报,中国工业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改革报,中华工商时报等


    贵阳市: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

    清镇市:开阳县(城关镇) 修文县(城关镇) 息烽县(永靖镇)

    六盘水市:钟山区 水城县(滥坝镇) 盘 县(红果镇) 六枝特区(下营盘)

    遵义市:红花岗区 赤水市 仁怀市 遵义县(南白镇) 绥阳县(洋川镇) 桐梓县(娄山关镇) 习水县(东皇镇) 凤冈县(龙泉镇) 正安县(凤仪镇) 余庆县(白泥镇) 湄潭县(湄江镇) 道真仡佬族苗 族自治县(玉溪镇) 务川仡佬族 苗族自治县(都濡镇)


    贵州省荔波县是中国革命老区,是中国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作为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县,与全国一同撕掉了千年贫困标签,实现小康,开启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全县上下呈现着“恩铭故里党旗红、民族团结百业兴”的喜庆而崭新的面貌。


    民族经济蓬勃发展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曾属九万大山地区国家级贫困县。40年来,中央、省、州一系列扶贫政策相继落地,使荔波县的经济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987年3478.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9元到2020年的67940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3.06元;经济产业从1987年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到2020年逐步形成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城镇规模化、旅游全域化、文化市场化“五化一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荔波夜景。

    十余万亩荔波樟江水果产业带成为贵州省特色农业示范园区;以喀斯特风光、民族文化、红色人文为内涵的荔波全域旅游区成为了贵州省三大旅游目的地、贵州南部旅游龙头和黔桂边区旅游集散地。

    过去“有路不走拉岜山,有女不嫁拉岜汉”的拉岜村,依靠政策扶贫和科技手段,因地制宜发展荔波蜜柚打造特色产业,于2013年实现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率先成为全省“小康示范村”;改革开放初期兴起并辉煌十余年的茂兰煤矿区开采业经过阵痛的蜕变,转型孵化出了今天的“茂兰绿色工业园区”;瑶山生态扶贫移民的“七次搬迁”搬成了今天的瑶山拉片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1年2月荔波县瑶山瑶族乡获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民族事业日新月异

    荔波县是多民族聚居的家园。“陆路靠马驮、水路靠渡船、照明靠马灯、看病靠郎中,能念小学是秀才、要读中学上省州。”这是解放前荔波各族人民生活面貌与社会事业的真实写照。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各民族地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荔波的交通拥有高速公路、高铁、飞机场,在全省率先实现通村、通组道路全硬化;城乡安全饮水和水利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教育成为全省有名的“小县办大教育、小县办强教育”;卫生医疗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社会福利和民生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民族图书馆、文化馆、民族古籍馆、民族体育活动中心等文化项目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各项民族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凝聚了荔波18万各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彰显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和美好愿景。

    在“十三五”期间,荔波县通过脱贫攻坚战的实施,让长期居住在边远深石山区的9300多名各族贫困群众搬迁到县城、6000余名各族贫困群众搬迁进集镇,包括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内的精准脱贫攻坚政策一次性改变了荔波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实现了“农民变市民、村寨变社区”的脱贫梦和小康梦。茘波县扶贫案例入选“中国减贫学”实践国家智库报告向全球发布。

    民族文化推陈出新

    荔波是民族文化的聚宝盆。荔波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布依、水、苗、瑶等世居民族共同创造和传承了多元奇特的民族优秀文化。其中,荔波县布依族傩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雯当”舞、“固僦”习俗、酒药配制及酿酒技法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荔波民间传承的布依古籍已于2008年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因发现该古籍中使用“布依方块字”,故认定布依族为我国第18个拥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民族。水族马尾绣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书习俗既是国家古籍名录,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申报世界记忆名录。苗族芦笙舞是欣赏性的田野群体表演艺术,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文化神秘古朴,猴鼓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凿壁谈婚、打猎舞、洞葬习俗、打陀螺均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尤其是陀螺竞技表演连续在多届全国民运会上夺冠拿金,累计荣获奖项一等25项、二等22项、三等18项,堪称荔波县瑶族文化之骄傲,荔波县因此荣获“中国陀螺之乡”称号;布依族的“六月六”和苗族的“四月八”已被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确定为法定民族节日。


    瑶王宴。

    综上所述,民族古籍、民族体育已经成为荔波民族文化在国家层面的两张黄金品牌,在党的关怀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这两张黄金品牌正在着荔波县各民族文化推陈出新、走出乡间古寨、登上大雅之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舞台,并逐步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生态团结和谐

    荔波是民族团结和谐的典范。世代生活在荔波这片和谐自然环境中的布依、水、苗、瑶等世居民族,自然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态格局。由于各族居住区域相对稳定,彼此友好往来、守望相助。随着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各族人民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形成了今天各族之间语言基本可以交流,节日互相邀请作客,婚姻开始互通,各个民族学会经常开展互学互鉴文化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大家庭日益凸显,文化习俗各具特色、民族感情交融和谐构成了荔波民族大团结的生动写照。例如瑶族的“伙计”关系衍变成为了荔波干群和谐关系的典范;苗族的芦笙舞蹈把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亲朋手牵着手连在了一起;水族的卯节变成了各个兄弟民族共享的盛宴;布依族的“固僦”礼教习俗慢慢被其他兄弟民族所效仿;汉族的语言文字已经成为各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机载体。

    按照党的民族工作要求和县委、县人府的工作部署,县民宗主管部门通过不断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五进”工作,尤其是在全县城乡创办的“民族歌堂”,为各民族歌舞文艺搭建了交流、传承和提升的平台,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长足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县共有6个国家级、24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项国家级、10项省级和若干项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9年荔波县荣获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磐石荔波”成为了这块土地最响亮的名片,团结和谐的民族社会生态筑成了荔波最坚实的发展根基。

    建党百年再启航,蹄急奋勇正当时。在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荔波县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成果,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发展民族事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贡献荔波精彩的篇章!

免责声明:泵阀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电话:0571-87774297。
0571-87774297